本研究旨在应用基于血流向量成像(VFM)的相对压成像(RPI)技术探讨阵发性房颤(PAF)患者左室内压差(IVPD)的特点。纳入健康志愿者 30 例(对照组)及 PAF 患者 20 例(PAF 组),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 VFM 检查。结果显示:① PAF 组和对照组患者左室内心底-心尖压差峰值(B-A IVPD)在收缩期与舒张期均呈现收缩期一峰一谷、舒张期双峰双谷曲线;② 基底段 IVPD 是 B-A IVPD 的主要组成部分,等容收缩期与收缩早期、收缩早期与收缩晚期、收缩晚期与等容舒张期的 B-A IVPD 均相关(P 均 < 0.05);③ PAF 患者的等容收缩期、收缩早期、收缩晚期、等容舒张期的 B-A IVPD、基底段 IVPD 均较对照组降低(P 均 < 0.05)。研究表明 PAF 组及对照组的 B-A IVPD 模式相同,但 PAF 患者收缩期 B-A IVPD 与基底段 IVPD 明显减低。基于 VFM 的 RPI 技术可评价 PAF 患者左室 IVPD,为评估 PAF 患者左室内血流动力学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量化方法。
引言
心房颤动(简称房颤)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,全球至少有 3 350 万人受累[1]。据报道,在 20 岁以上的成年人中,房颤约占总人群的 3%,是导致卒中、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原因[2]。阵发性房颤(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,PAF)是房颤的早期阶段,起病隐匿,随着房颤发作持续时间逐渐延长,发作频率增加,可逐渐进展为持续性房颤[3]。PAF 患者多因卒中就诊发现 PAF。SMART 研究发现,每 9 位隐源性卒中患者中约有 1 位在 30 天内诊断新发 PAF[4]。PAF 患者房颤发作时,心房失去有效收缩,心室率快而不规则,左心输出量下降(约 25%),冠脉血流量降低,左室心肌血氧供需失衡,左室心肌舒缩功能障碍,导致 PAF 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。若能及早观察到 PAF 患者左室流场力学改变,予以干预,有利于改善 PAF 患者预后。
左室内压差(intraventricular pressure difference,IVPD)是左室腔内不同部位之间的压力差值,推动血液舒张期自左房充盈左室,收缩期自左室射入主动脉,维持循环。1980 年,Falsetti 等[5]首次在动物实验中使用高保真压力传感器证实左室 IVPD 的存在。左室 IVPD 在评价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左室腔内血流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。心力衰竭[6]、心肌缺血[7]、肥厚型心肌病[8]、扩张性心肌病及终末期肝病[9]等疾病中均可观察到左室 IVPD 降低,左室 IVPD 也受到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影响[10]。研究发现,左室心尖与流出道之间的收缩早期 IVPD 促进左室排血,运动和正性肌力药物可使收缩早期 IVPD 增大,β 受体阻滞剂可致收缩早期 IVPD 减小[5, 11]。随着左室主动舒张,左室流入道和心尖之间负性舒张早期 IVPD 形成抽吸力,促进左室充盈。舒张早期 IVPD 与左室舒张密切相关[12],并对心肌收缩力、负荷变化和急性心肌缺血敏感[7, 12]。室间隔酒精消融手术亦能增加舒张早期 IVPD,改善左室充盈[8]。在心血管系统中可使用有创的压力传感器获得绝对压力,评估左室内压差,但其使用受到限制。尽管彩色多普勒 M 型超声心动图[9]和心脏磁共振[13-14]都能无创地评估 IVPD,但前者是沿着超声扫描线测量左室 IVPD,无法观察左室 IVPD 的空间分布,后者则时间分辨率低,操作繁琐。基于斑点追踪和彩色多普勒技术的血流向量成像技术(vector flow mapping,VFM),通过多普勒频移信息获取心腔内血液流场状态,直接观察左室内血液流场的变化[15-16]。相对压成像技术(relative pressure imaging,RPI)是 VFM 的一种类型,应用流体力学方程 Navier-Stokes equations(NSE)在二维 VFM 流场计算左室内相对压,克服了上述两种评估方法的缺点,可以显示左室内相对压的空间分布情况,使研究者直观地观察左室内压力分布及量化分析左室内 IVPD[17],操作相对简便。本研究旨在采用基于 VFM 的 RPI 技术无创地评估 PAF 患者的左室 IVPD,探讨 PAF 对左室 IVPD 的影响。
1 资料与方法
1.1 研究对象
PAF 组:按照 2016 年欧洲心脏病协会 PAF 诊断标准[1]——发作后 7 天内自行或者干预终止的房颤,收集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3 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 PAF 患者 20 例,女性 12 例,男性 8 例,年龄(60.6 ± 10.0)岁。
排除标准:合并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、慢性肾脏病、心脏瓣膜病、先天性心脏病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、检查前 5 分钟内及检查时房颤发作、超声图像显示欠佳或不能配合检查者。
对照组:选择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 30 例,女性 12 例,男性 18 例,年龄(58.9 ± 7.4)岁,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,常规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。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,所有检查均取得受检者知情同意。
1.2 仪器和方法
1.2.1 仪器
采用日本 Hitachi Aloka 公司 Prosound F75 和 Lisendo 88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,UST-52105 相控阵超声探头,频率 1.0~5.0 MHz,内置 5.0 VFM 分析软件。
1.2.2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
收集 PAF 患者基本信息,包括年龄、身高、体重、收缩压、舒张压、心率、用药史(β 受体阻滞剂、抗凝药)、PAF 病程。计算体表面积、体重指数和 CHA2DS2-VASc 评分。体表面积(m2)= 0.005 86 × 身高(cm)+ 0.012 6 × 体重(kg)− 0.046 1。体重指数(kg/m2)= 体重(kg)/身高2(m2)。CHA2DS2-VASc 评分标准:充血性心力衰竭/左心功能不全 1 分,高血压 1 分,年龄 ≥ 75 岁 2 分,糖尿病 1 分,中风/短暂性脑缺血发作/血栓史 2 分,血管病变 1 分,年龄 65~74 岁 1 分,女性 1 分。
1.2.3 图像采集和常规数据测量
根据 2019 年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经胸超声心动图操作指南[18]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。行超声心动图前连接心电图,观察 5 min,心电图提示无房颤发作,在窦性心律时采集图像及数据。受试者取左侧卧位,在心尖四腔心切面及两腔心切面采用 Simpson 双平面法获取左室舒张末期容积(end-diastolic volume,EDV)、收缩末期容积(end-systolic volume,ESV)、左室射血分数(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,LVEF),在心尖四腔心切面及两腔心切面采用双平面圆盘叠加法在收缩末期(二尖瓣开放前一帧)测量左房最大容积(left atrial maximal volume,LAV);以体表面积对 EDV、ESV、LAV 进行标准化,得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(EDVi)、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(ESVi)和左房容积指数(LAVi)。在心尖四腔心切面,采用 PW/TDI 技术,测量同一心动周期二尖瓣口 E 峰速度(E)、A 峰速度(A)、二尖瓣环间隔侧 e 峰(间隔 e')和二尖瓣环侧壁 e 峰(侧壁 e'),获得 E/A 比值、E/间隔 e'和 E/侧壁 e',求得 E/e'均值 = (E/间隔 e' + E/侧壁 e')/2。调整为彩色多普勒模式,清晰显示左室心内膜边界和心腔内血流信号,保持帧频不低于 35 帧/秒,嘱患者呼气后屏气采集连续 3 个心动周期的心尖四腔心、三腔心动态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。
1.2.4 图像分析
选择心尖三腔心切面动态血流图像进行收缩期 VFM 分析,根据时间流量曲线、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开闭将收缩期划分为三个时相:等容收缩期、收缩早期和收缩晚期,进入 RPI 模式,取样线置于左室心尖至主动脉瓣环中点,逐帧分析,得到等容收缩期左室内心底-心尖压差峰值(base to apex IVPD,B-A IVPD)、收缩早期 B-A IVPD 及收缩晚期 B-A IVPD。选取心尖四腔心切面动态血流图像进行舒张期 VFM 分析,根据时间流量曲线及二尖瓣开闭将舒张期分为三个时相:等容舒张期、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,进入 RPI 模式,取样线置于左室心尖至二尖瓣环中点,逐帧分析,得到等容舒张期 B-A IVPD、舒张早期 B-A IVPD、舒张晚期 B-A IVPD,见图 1。以心底至心尖的中点为界,将左室分为基底段和心尖段,获得左室基底段 IVPD、心尖段 IVPD,计算基底段 IVPD 与 B-A IVPD 的比值。所有压差值均取三个心动周期平均值的绝对值。

a-b. 收缩早期(a)与舒张早期(b)左室腔内彩色血流;c-d. 收缩早期(c)与舒张早期(d)左室腔内 RPI 分布;e. 收缩早期 P1(左室心尖)至 P2(主动脉瓣环中点)RPI 曲线;f. 舒张早期 P3(左室心尖)至 P4(二尖瓣环中点)RPI 曲线;g-h. 收缩早期(g)与舒张早期(h)B-A IVPD 曲线
Figure1. Illustration of B-A IVPD’s measurement by RPIa-b. color flow within left ventricle in early systole (a) and early diastole (b); c-d. RPI distribution within left ventricle in early systole (c) and early diastole (d); e. RPI curve from P1 (apex) to P2 (aortic annulus midpoint) in early systole; f. RPI curve from P3(apex)to P4 (mitral annulus midpoint) in early diastole; g-h. B-A IVPD curve in early systole (g) and early diastole (h)
1.3 统计学方法
使用 IBM SPSS 25.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。对定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,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用均数 ± 标准差表示,以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;非正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(四分位数间距)表示,以 Wilcoxon 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。定性资料以百分比表示,以 χ2 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。P < 0.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。
观察者内变异:从研究对象中连续选取 20 例(PAF 组和对照组各 10 例)测量 B-A IVPD、基底段 IVPD、心尖段 IVPD,1 月后由同一观察者再次测量上述指标。
观察者间变异:由另一观察者测量同一批研究对象的上述指标。
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采用 Bland-Altman 分析。
2 结果
2.1 一般资料及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
本研究纳入 PAF 患者 20 例,中位病程 12.0(8.3,24.0)月,中位 CHA2DS2-VASc 评分 1(0,1)分。PAF 患者用药史情况:1 人(5%)使用抗凝药物,4 人(20%)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。PAF 组与对照组之间年龄、性别、身高、体重、体表面积、体重指数、心率、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 均 > 0.05),见表 1;与对照组相比,PAF 组 ESVi、LAVi 和 E/e'均值升高(P 均 < 0.05);EDVi、LVEF、E、A、E/A、间隔 e'、侧壁 e'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 均 > 0.05),见表 2。




2.2 左室内压差特点
PAF 组及对照组呈现相同的 B-A IVPD 流场模式:收缩期一峰一谷曲线,舒张期双峰双谷曲线(图 1g-h)。等容收缩期左室流出道(心底)RPI 低于心尖 RPI,B-A IVPD 呈负向单向曲线,于主动脉瓣开放前达到峰值;随着主动脉瓣开放,进入收缩早期,左室流出道(心底)RPI 低于心尖 RPI,驱动左室内血液快速进入主动脉(快速射血期),形成收缩早期负向 B-A IVPD 波;主动脉压逐渐升高,收缩晚期左室流出道(心底)RPI 高于心尖 RPI,左室内血液由于惯性作用缓慢向主动脉流动(缓慢射血期),直至主动脉瓣关闭,形成收缩晚期正向 B-A IVPD 波。
等容舒张期左室流入道(心底)RPI 高于心尖 RPI,B-A IVPD 为正向单向曲线,于二尖瓣开放前达到峰值;二尖瓣开放,进入舒张早期,左室流入道(心底)RPI 较心尖 RPI 高,左房内血液快速进入左室(快速充盈期),形成正向 B-A IVPD 波;随着左室内压力增加,左室流入道(心底)RPI 低于心尖 RPI 时,进入舒张早期缓慢充盈期,此时左房内血液由于惯性作用继续进入左室,形成舒张早期负向 B-A IVPD 波;舒张晚期左房收缩(心房收缩期),左室流入道(心底)RPI 较心尖 RPI 高,左房内血液继续流入左室,形成舒张晚期正向 B-A IVPD 波;随着心尖 RPI 增加,左室流入道(心底)RPI 低于心尖 RPI,直至二尖瓣关闭,形成舒张晚期负向 B-A IVPD 波。
2.3 PAF 组和对照组 IVPD 比较
PAF 组与对照组左室内相对压分布如图 2 所示。在等容收缩期、收缩早期、收缩晚期及等容舒张期,PAF 患者 B-A IVPD 和基底段 IVPD 均较对照组降低(P 均 < 0.05),收缩早期基底段 IVPD/B-A IVPD 比值(0.86 vs. 0.73,P = 0.008)和收缩晚期基底段 IVPD/B-A IVPD 比值(0.85 vs. 0.76,P = 0.028)较对照组降低。在舒张早期,PAF 患者 B-A IVPD、基底段 IVPD 及基底段 IVPD/B-A IVPD 比值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 均 > 0.05),详见表 3 与表 4。

上排为一位 47 岁健康对照者的左室内相对压分布;下排为一位 49 岁 PAF 患者的左室内相对压分布
Figure2. The relative pressure profile in left ventricleupper-column showed the relative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a 47-year-old control; lower-column showed the relative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a 49-year-old patient with PAF




等容收缩期 B-A IVPD 与收缩早期 B-A IVPD(r = 0.343)、收缩早期 B-A IVPD 和收缩晚期 B-A IVPD(r = 0.430)、收缩晚期 B-A IVPD 和等容舒张期 B-A IVPD(r = 0.485)均相关(P 均 < 0.05),见图 3。

*表示
*
2.4 重复性检验
采用 Bland-Altman 分析 RPI 评估左室内压差的一致性,结果显示 B-A IVPD、基底段 IVPD、心尖段 IVPD 观察者内的平均偏差值分别为 0 mm Hg(95%CI:− 0.29~0.28 mm Hg)、0 mm Hg(95%CI:− 0.24~0.24 mm Hg)、0.01 mm Hg(95%CI:− 0.13~0.16 mm Hg);B-A IVPD、基底段 IVPD、心尖段 IVPD 观察者间的平均偏差值分别为 − 0.03 mm Hg(95%CI:− 0.31~0.26 mm Hg)、− 0.02 mm Hg(95%CI:− 0.30~0.26 mm Hg)、− 0.02 mm Hg(95%CI:− 0.25~0.21 mm Hg)。
3 讨论
VFM 技术能可视化地观察和量化评价心血管系统流体力学。RPI 技术是将描述黏性不可压缩流体能量守恒的 NSE 运动方程应用于 VFM 流场,建立可视化相对压力模型,可无创性获取 IVPD,体外和在体研究均证实 RPI 技术测量的 IVPD 与经导管测量的 IVPD 相关性很好[17]。
本研究采用基于 VFM 的 RPI 技术评估左室内 IVPD。在正常对照组,等容收缩期和收缩早期 IVPD 由左室心尖指向心底,收缩晚期 IVPD 由心底指向心尖,呈现收缩期一峰一谷曲线;等容舒张期、快速充盈期及心房收缩期 IVPD 由心底指向心尖,缓慢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后的 IVPD 由心尖指向心底,形成舒张期双峰双谷曲线,这与 Thompson 等[19]在正常健康志愿者中使用磁共振成像评估的 IVPD 模式一致,Londono-Hoyos 等[20]也用磁共振成像观察到同样的左室 IVPD 模式。而基于 VFM 的 RPI 技术观察到的左室 IVPD 模式,尚未见文献报道。
结果显示,基底段 IVPD 是 B-A IVPD 的主要成分,占 70% 以上。对应地,图 2 中观察到左室基底段的 RPI 分布颜色差异较心尖段明显。这与 Eriksson 等[21]使用磁共振技术评估健康人的相对压力分布结果相符。正常左室腔内血流运动模式是层流和涡流,当血流通过瓣膜口,可于二尖瓣下方和主动脉瓣上方形成涡流,血流速度离散度增加[22],基底段能量损失较心尖段大,可能影响左室内 RPI 分布,致基底段 IVPD 较心尖段 IVPD 大,而本研究中 PAF 组 B-A IVPD 降低,以基底段 IVPD 减低较为明显。此外,等容收缩期 IVPD 与收缩早期 IVPD、收缩早期 IVPD 与收缩晚期 IVPD、收缩晚期 IVPD 与等容舒张期 IVPD 有一定的相关性,提示心脏收缩期 IVPD 与舒张期 IVPD 之间的相互影响。
PAF 可致心室率快而绝对不规则,左室充盈时间缩短,冠脉舒张期血流减少[23-24],左室心内膜下心肌位于冠脉血流的远端,所受应力最大,最易发生微血管功能障碍、心肌纤维化[25]等改变,致左室舒缩功能障碍,左室流场力学可能发生改变。本研究中 PAF 患者 IVPD 流场模式与对照组无异,但等容收缩期、收缩早期、收缩晚期及等容舒张期 B-A IVPD 和基底段 IVPD 较对照组降低。其中,收缩早期及收缩晚期基底段 IVPD 降低较为显著,基底段 IVPD/B-A IVPD 分别从 86% 和 85% 降至 73% 和 76%。PAF 患者舒张早期 B-A IVPD、基底段 IVPD 及基底段 IVPD/B-A IVPD 比值有降低趋势。上述结果提示 PAF 患者左室内 IVPD 流场力学已经发生改变,以收缩期的 IVPD 降低较为明显。而 PAF 患者 LVEF 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,表明 PAF 患者左室 IVPD 流场力学改变可能早于传统 LVEF。既往研究证实,在动物实验[26]、非冠状动脉疾病相关的胸痛患者(LVEF 正常)、扩张性心肌病及终末期肝病[9]中,相对于 LVEF,左室收缩期 IVPD 不依赖前负荷,左室 IVPD 对于容量变化相对不敏感,可作为评价心功能的指标。
本研究的局限性:①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,样本量较小,未能对病程、用药史进一步细分,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索基于 VFM 的 RPI 技术在评估 PAF 患者 IVPD 中的价值及分层研究;② VFM 分析时需手动调节心内膜边界,存在一定人为误差;③ 基于 VFM 的 RPI 技术是基于二维流场评估三维相对压,与真实三维空间相对压分布尚有差异,但随着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的不断发展,有望克服这一缺陷;④ 测量左室 IVPD 的金标准是心导管检查,而经导管检查是有创检查,故本研究中未作心导管评估 IVPD。
4 结论
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室内流场力学变化早于 LVEF,其 IVPD 模式虽与正常人无异,但收缩期基底段 IVPD 下降较为明显。基于 VFM 的 RPI 技术为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。
利益冲突声明:本文全体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。
引言
心房颤动(简称房颤)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,全球至少有 3 350 万人受累[1]。据报道,在 20 岁以上的成年人中,房颤约占总人群的 3%,是导致卒中、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原因[2]。阵发性房颤(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,PAF)是房颤的早期阶段,起病隐匿,随着房颤发作持续时间逐渐延长,发作频率增加,可逐渐进展为持续性房颤[3]。PAF 患者多因卒中就诊发现 PAF。SMART 研究发现,每 9 位隐源性卒中患者中约有 1 位在 30 天内诊断新发 PAF[4]。PAF 患者房颤发作时,心房失去有效收缩,心室率快而不规则,左心输出量下降(约 25%),冠脉血流量降低,左室心肌血氧供需失衡,左室心肌舒缩功能障碍,导致 PAF 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。若能及早观察到 PAF 患者左室流场力学改变,予以干预,有利于改善 PAF 患者预后。
左室内压差(intraventricular pressure difference,IVPD)是左室腔内不同部位之间的压力差值,推动血液舒张期自左房充盈左室,收缩期自左室射入主动脉,维持循环。1980 年,Falsetti 等[5]首次在动物实验中使用高保真压力传感器证实左室 IVPD 的存在。左室 IVPD 在评价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左室腔内血流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。心力衰竭[6]、心肌缺血[7]、肥厚型心肌病[8]、扩张性心肌病及终末期肝病[9]等疾病中均可观察到左室 IVPD 降低,左室 IVPD 也受到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影响[10]。研究发现,左室心尖与流出道之间的收缩早期 IVPD 促进左室排血,运动和正性肌力药物可使收缩早期 IVPD 增大,β 受体阻滞剂可致收缩早期 IVPD 减小[5, 11]。随着左室主动舒张,左室流入道和心尖之间负性舒张早期 IVPD 形成抽吸力,促进左室充盈。舒张早期 IVPD 与左室舒张密切相关[12],并对心肌收缩力、负荷变化和急性心肌缺血敏感[7, 12]。室间隔酒精消融手术亦能增加舒张早期 IVPD,改善左室充盈[8]。在心血管系统中可使用有创的压力传感器获得绝对压力,评估左室内压差,但其使用受到限制。尽管彩色多普勒 M 型超声心动图[9]和心脏磁共振[13-14]都能无创地评估 IVPD,但前者是沿着超声扫描线测量左室 IVPD,无法观察左室 IVPD 的空间分布,后者则时间分辨率低,操作繁琐。基于斑点追踪和彩色多普勒技术的血流向量成像技术(vector flow mapping,VFM),通过多普勒频移信息获取心腔内血液流场状态,直接观察左室内血液流场的变化[15-16]。相对压成像技术(relative pressure imaging,RPI)是 VFM 的一种类型,应用流体力学方程 Navier-Stokes equations(NSE)在二维 VFM 流场计算左室内相对压,克服了上述两种评估方法的缺点,可以显示左室内相对压的空间分布情况,使研究者直观地观察左室内压力分布及量化分析左室内 IVPD[17],操作相对简便。本研究旨在采用基于 VFM 的 RPI 技术无创地评估 PAF 患者的左室 IVPD,探讨 PAF 对左室 IVPD 的影响。
1 资料与方法
1.1 研究对象
PAF 组:按照 2016 年欧洲心脏病协会 PAF 诊断标准[1]——发作后 7 天内自行或者干预终止的房颤,收集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3 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 PAF 患者 20 例,女性 12 例,男性 8 例,年龄(60.6 ± 10.0)岁。
排除标准:合并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、慢性肾脏病、心脏瓣膜病、先天性心脏病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、检查前 5 分钟内及检查时房颤发作、超声图像显示欠佳或不能配合检查者。
对照组:选择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 30 例,女性 12 例,男性 18 例,年龄(58.9 ± 7.4)岁,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,常规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。本研究已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,所有检查均取得受检者知情同意。
1.2 仪器和方法
1.2.1 仪器
采用日本 Hitachi Aloka 公司 Prosound F75 和 Lisendo 88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,UST-52105 相控阵超声探头,频率 1.0~5.0 MHz,内置 5.0 VFM 分析软件。
1.2.2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
收集 PAF 患者基本信息,包括年龄、身高、体重、收缩压、舒张压、心率、用药史(β 受体阻滞剂、抗凝药)、PAF 病程。计算体表面积、体重指数和 CHA2DS2-VASc 评分。体表面积(m2)= 0.005 86 × 身高(cm)+ 0.012 6 × 体重(kg)− 0.046 1。体重指数(kg/m2)= 体重(kg)/身高2(m2)。CHA2DS2-VASc 评分标准:充血性心力衰竭/左心功能不全 1 分,高血压 1 分,年龄 ≥ 75 岁 2 分,糖尿病 1 分,中风/短暂性脑缺血发作/血栓史 2 分,血管病变 1 分,年龄 65~74 岁 1 分,女性 1 分。
1.2.3 图像采集和常规数据测量
根据 2019 年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经胸超声心动图操作指南[18]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。行超声心动图前连接心电图,观察 5 min,心电图提示无房颤发作,在窦性心律时采集图像及数据。受试者取左侧卧位,在心尖四腔心切面及两腔心切面采用 Simpson 双平面法获取左室舒张末期容积(end-diastolic volume,EDV)、收缩末期容积(end-systolic volume,ESV)、左室射血分数(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,LVEF),在心尖四腔心切面及两腔心切面采用双平面圆盘叠加法在收缩末期(二尖瓣开放前一帧)测量左房最大容积(left atrial maximal volume,LAV);以体表面积对 EDV、ESV、LAV 进行标准化,得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(EDVi)、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(ESVi)和左房容积指数(LAVi)。在心尖四腔心切面,采用 PW/TDI 技术,测量同一心动周期二尖瓣口 E 峰速度(E)、A 峰速度(A)、二尖瓣环间隔侧 e 峰(间隔 e')和二尖瓣环侧壁 e 峰(侧壁 e'),获得 E/A 比值、E/间隔 e'和 E/侧壁 e',求得 E/e'均值 = (E/间隔 e' + E/侧壁 e')/2。调整为彩色多普勒模式,清晰显示左室心内膜边界和心腔内血流信号,保持帧频不低于 35 帧/秒,嘱患者呼气后屏气采集连续 3 个心动周期的心尖四腔心、三腔心动态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。
1.2.4 图像分析
选择心尖三腔心切面动态血流图像进行收缩期 VFM 分析,根据时间流量曲线、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开闭将收缩期划分为三个时相:等容收缩期、收缩早期和收缩晚期,进入 RPI 模式,取样线置于左室心尖至主动脉瓣环中点,逐帧分析,得到等容收缩期左室内心底-心尖压差峰值(base to apex IVPD,B-A IVPD)、收缩早期 B-A IVPD 及收缩晚期 B-A IVPD。选取心尖四腔心切面动态血流图像进行舒张期 VFM 分析,根据时间流量曲线及二尖瓣开闭将舒张期分为三个时相:等容舒张期、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,进入 RPI 模式,取样线置于左室心尖至二尖瓣环中点,逐帧分析,得到等容舒张期 B-A IVPD、舒张早期 B-A IVPD、舒张晚期 B-A IVPD,见图 1。以心底至心尖的中点为界,将左室分为基底段和心尖段,获得左室基底段 IVPD、心尖段 IVPD,计算基底段 IVPD 与 B-A IVPD 的比值。所有压差值均取三个心动周期平均值的绝对值。

a-b. 收缩早期(a)与舒张早期(b)左室腔内彩色血流;c-d. 收缩早期(c)与舒张早期(d)左室腔内 RPI 分布;e. 收缩早期 P1(左室心尖)至 P2(主动脉瓣环中点)RPI 曲线;f. 舒张早期 P3(左室心尖)至 P4(二尖瓣环中点)RPI 曲线;g-h. 收缩早期(g)与舒张早期(h)B-A IVPD 曲线
Figure1. Illustration of B-A IVPD’s measurement by RPIa-b. color flow within left ventricle in early systole (a) and early diastole (b); c-d. RPI distribution within left ventricle in early systole (c) and early diastole (d); e. RPI curve from P1 (apex) to P2 (aortic annulus midpoint) in early systole; f. RPI curve from P3(apex)to P4 (mitral annulus midpoint) in early diastole; g-h. B-A IVPD curve in early systole (g) and early diastole (h)
1.3 统计学方法
使用 IBM SPSS 25.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。对定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,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用均数 ± 标准差表示,以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;非正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(四分位数间距)表示,以 Wilcoxon 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。定性资料以百分比表示,以 χ2 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。P < 0.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。
观察者内变异:从研究对象中连续选取 20 例(PAF 组和对照组各 10 例)测量 B-A IVPD、基底段 IVPD、心尖段 IVPD,1 月后由同一观察者再次测量上述指标。
观察者间变异:由另一观察者测量同一批研究对象的上述指标。
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采用 Bland-Altman 分析。
2 结果
2.1 一般资料及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
本研究纳入 PAF 患者 20 例,中位病程 12.0(8.3,24.0)月,中位 CHA2DS2-VASc 评分 1(0,1)分。PAF 患者用药史情况:1 人(5%)使用抗凝药物,4 人(20%)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。PAF 组与对照组之间年龄、性别、身高、体重、体表面积、体重指数、心率、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 均 > 0.05),见表 1;与对照组相比,PAF 组 ESVi、LAVi 和 E/e'均值升高(P 均 < 0.05);EDVi、LVEF、E、A、E/A、间隔 e'、侧壁 e'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 均 > 0.05),见表 2。




2.2 左室内压差特点
PAF 组及对照组呈现相同的 B-A IVPD 流场模式:收缩期一峰一谷曲线,舒张期双峰双谷曲线(图 1g-h)。等容收缩期左室流出道(心底)RPI 低于心尖 RPI,B-A IVPD 呈负向单向曲线,于主动脉瓣开放前达到峰值;随着主动脉瓣开放,进入收缩早期,左室流出道(心底)RPI 低于心尖 RPI,驱动左室内血液快速进入主动脉(快速射血期),形成收缩早期负向 B-A IVPD 波;主动脉压逐渐升高,收缩晚期左室流出道(心底)RPI 高于心尖 RPI,左室内血液由于惯性作用缓慢向主动脉流动(缓慢射血期),直至主动脉瓣关闭,形成收缩晚期正向 B-A IVPD 波。
等容舒张期左室流入道(心底)RPI 高于心尖 RPI,B-A IVPD 为正向单向曲线,于二尖瓣开放前达到峰值;二尖瓣开放,进入舒张早期,左室流入道(心底)RPI 较心尖 RPI 高,左房内血液快速进入左室(快速充盈期),形成正向 B-A IVPD 波;随着左室内压力增加,左室流入道(心底)RPI 低于心尖 RPI 时,进入舒张早期缓慢充盈期,此时左房内血液由于惯性作用继续进入左室,形成舒张早期负向 B-A IVPD 波;舒张晚期左房收缩(心房收缩期),左室流入道(心底)RPI 较心尖 RPI 高,左房内血液继续流入左室,形成舒张晚期正向 B-A IVPD 波;随着心尖 RPI 增加,左室流入道(心底)RPI 低于心尖 RPI,直至二尖瓣关闭,形成舒张晚期负向 B-A IVPD 波。
2.3 PAF 组和对照组 IVPD 比较
PAF 组与对照组左室内相对压分布如图 2 所示。在等容收缩期、收缩早期、收缩晚期及等容舒张期,PAF 患者 B-A IVPD 和基底段 IVPD 均较对照组降低(P 均 < 0.05),收缩早期基底段 IVPD/B-A IVPD 比值(0.86 vs. 0.73,P = 0.008)和收缩晚期基底段 IVPD/B-A IVPD 比值(0.85 vs. 0.76,P = 0.028)较对照组降低。在舒张早期,PAF 患者 B-A IVPD、基底段 IVPD 及基底段 IVPD/B-A IVPD 比值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 均 > 0.05),详见表 3 与表 4。

上排为一位 47 岁健康对照者的左室内相对压分布;下排为一位 49 岁 PAF 患者的左室内相对压分布
Figure2. The relative pressure profile in left ventricleupper-column showed the relative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a 47-year-old control; lower-column showed the relative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a 49-year-old patient with PAF




等容收缩期 B-A IVPD 与收缩早期 B-A IVPD(r = 0.343)、收缩早期 B-A IVPD 和收缩晚期 B-A IVPD(r = 0.430)、收缩晚期 B-A IVPD 和等容舒张期 B-A IVPD(r = 0.485)均相关(P 均 < 0.05),见图 3。

*表示
*
2.4 重复性检验
采用 Bland-Altman 分析 RPI 评估左室内压差的一致性,结果显示 B-A IVPD、基底段 IVPD、心尖段 IVPD 观察者内的平均偏差值分别为 0 mm Hg(95%CI:− 0.29~0.28 mm Hg)、0 mm Hg(95%CI:− 0.24~0.24 mm Hg)、0.01 mm Hg(95%CI:− 0.13~0.16 mm Hg);B-A IVPD、基底段 IVPD、心尖段 IVPD 观察者间的平均偏差值分别为 − 0.03 mm Hg(95%CI:− 0.31~0.26 mm Hg)、− 0.02 mm Hg(95%CI:− 0.30~0.26 mm Hg)、− 0.02 mm Hg(95%CI:− 0.25~0.21 mm Hg)。
3 讨论
VFM 技术能可视化地观察和量化评价心血管系统流体力学。RPI 技术是将描述黏性不可压缩流体能量守恒的 NSE 运动方程应用于 VFM 流场,建立可视化相对压力模型,可无创性获取 IVPD,体外和在体研究均证实 RPI 技术测量的 IVPD 与经导管测量的 IVPD 相关性很好[17]。
本研究采用基于 VFM 的 RPI 技术评估左室内 IVPD。在正常对照组,等容收缩期和收缩早期 IVPD 由左室心尖指向心底,收缩晚期 IVPD 由心底指向心尖,呈现收缩期一峰一谷曲线;等容舒张期、快速充盈期及心房收缩期 IVPD 由心底指向心尖,缓慢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后的 IVPD 由心尖指向心底,形成舒张期双峰双谷曲线,这与 Thompson 等[19]在正常健康志愿者中使用磁共振成像评估的 IVPD 模式一致,Londono-Hoyos 等[20]也用磁共振成像观察到同样的左室 IVPD 模式。而基于 VFM 的 RPI 技术观察到的左室 IVPD 模式,尚未见文献报道。
结果显示,基底段 IVPD 是 B-A IVPD 的主要成分,占 70% 以上。对应地,图 2 中观察到左室基底段的 RPI 分布颜色差异较心尖段明显。这与 Eriksson 等[21]使用磁共振技术评估健康人的相对压力分布结果相符。正常左室腔内血流运动模式是层流和涡流,当血流通过瓣膜口,可于二尖瓣下方和主动脉瓣上方形成涡流,血流速度离散度增加[22],基底段能量损失较心尖段大,可能影响左室内 RPI 分布,致基底段 IVPD 较心尖段 IVPD 大,而本研究中 PAF 组 B-A IVPD 降低,以基底段 IVPD 减低较为明显。此外,等容收缩期 IVPD 与收缩早期 IVPD、收缩早期 IVPD 与收缩晚期 IVPD、收缩晚期 IVPD 与等容舒张期 IVPD 有一定的相关性,提示心脏收缩期 IVPD 与舒张期 IVPD 之间的相互影响。
PAF 可致心室率快而绝对不规则,左室充盈时间缩短,冠脉舒张期血流减少[23-24],左室心内膜下心肌位于冠脉血流的远端,所受应力最大,最易发生微血管功能障碍、心肌纤维化[25]等改变,致左室舒缩功能障碍,左室流场力学可能发生改变。本研究中 PAF 患者 IVPD 流场模式与对照组无异,但等容收缩期、收缩早期、收缩晚期及等容舒张期 B-A IVPD 和基底段 IVPD 较对照组降低。其中,收缩早期及收缩晚期基底段 IVPD 降低较为显著,基底段 IVPD/B-A IVPD 分别从 86% 和 85% 降至 73% 和 76%。PAF 患者舒张早期 B-A IVPD、基底段 IVPD 及基底段 IVPD/B-A IVPD 比值有降低趋势。上述结果提示 PAF 患者左室内 IVPD 流场力学已经发生改变,以收缩期的 IVPD 降低较为明显。而 PAF 患者 LVEF 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,表明 PAF 患者左室 IVPD 流场力学改变可能早于传统 LVEF。既往研究证实,在动物实验[26]、非冠状动脉疾病相关的胸痛患者(LVEF 正常)、扩张性心肌病及终末期肝病[9]中,相对于 LVEF,左室收缩期 IVPD 不依赖前负荷,左室 IVPD 对于容量变化相对不敏感,可作为评价心功能的指标。
本研究的局限性:①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,样本量较小,未能对病程、用药史进一步细分,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索基于 VFM 的 RPI 技术在评估 PAF 患者 IVPD 中的价值及分层研究;② VFM 分析时需手动调节心内膜边界,存在一定人为误差;③ 基于 VFM 的 RPI 技术是基于二维流场评估三维相对压,与真实三维空间相对压分布尚有差异,但随着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的不断发展,有望克服这一缺陷;④ 测量左室 IVPD 的金标准是心导管检查,而经导管检查是有创检查,故本研究中未作心导管评估 IVPD。
4 结论
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室内流场力学变化早于 LVEF,其 IVPD 模式虽与正常人无异,但收缩期基底段 IVPD 下降较为明显。基于 VFM 的 RPI 技术为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。
利益冲突声明:本文全体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。